大众网记者 丁尊宝 青岛报道富兴配资端
近日,清晨的阳光刚洒满院落,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规划建设办公室负责人魏朋元便带着一支特别的“红马甲”队伍,敲响了丁瑞坤的家门。“大爷,我们今天来给您办房产证啦!”另一边,伴随着同样亲切的问候声,一本承载着安身立命之本的鲜红不动产权证书,别送到了在刘大娘家的炕头上。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上海,务工人员韩清高在宿舍里对着手机屏幕轻松一笑——通过大场镇开发的“视频面签”系统,他足不出“沪”就完成了老宅的确权认证。
这一城一乡、同步办理的生动场景,正是大场镇以“为民办实事”的初心和“敢为人先”的魄力,高质量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的缩影。这本看似普通的“红本本”,丈量的不仅是土地的边界,更标注着党心民心的紧密相连,正悄然激活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系统思维布局,下活确权“一盘棋”
给农民发证,就是为乡村振兴夯实地基。大场镇党委将这项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基础工程,视为检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试金石”。面对68个自然村的复杂情况,没有“一刀切”,而是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先易后难、严守底线”为原则,谋定而后动,创新实施“1234”工作法,下好系统推进的“先手棋”。
工作如绣花,先从细处落针。大场镇选择2个自然村作为“探路先锋”,摸索经验;初战告捷后,第二批5个村、第三批9个村稳步跟进;积累足够经验与信心后,第四批20个村全面铺开,如同涟漪般层层推进,确保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为了确保确权的精准与公信富兴配资端,大场镇构建了严密的“三级联审”机制:村“两委”把好身份资格的“初审关”;镇规建办与国土所联合进行“复审关”;最终对接区自然资源局完成“终审备案关”。每一宗宅基地都经过深入细致地摸排,建立起翔实的“一户一档”电子台账,为确权登记打下坚实根基。
创新与温情并举,跑出便民“加速度”
“以前量块宅基地,邻里之间扯皮拉筋能闹上好几天。现在好了,无人机‘咔嚓’从天上那么一拍,谁家占了多少,清清楚楚,争议自然就没了!”村会计臧传明的感慨,道出了技术赋能为确权工作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无人机航拍技术的运用,让测量更精准、更高效,也更具说服力。
技术的“硬支撑”之外,是服务的“软实力”,确权登记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连心桥。线上,他们集成开发了便捷通道,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完成申请、材料上传和进度查询;线下,便民服务大厅设立专门窗口,通过集中办理、错峰服务,让群众“即来即办、少跑快办”。而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偏远村落的农户,那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红马甲”服务队就是流动的办证点。便携式打印机、高拍仪等设备随队而行,“炕头面签”“地头发证”的暖心服务,让政策关怀直抵人心。远行的游子也未被遗忘,异地代办点与“视频面签”系统,让距离不再是阻碍,让乡愁有了更坚实的依托。徐增华那句“省下路费咯”的朴实话语,正是对这份贴心服务最真实的点赞。
红本释放能量,绘就振兴“新图景”
截至目前,大场镇已完成16个自然村963宗宅基地的确权登记,登记率高达89.7%,群众满意度更是达到了99.2%。这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不仅保障了农民的财产权益,更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乡村资源活化的大门。
鲜红的证书,是法律保障,更是发展动能。确权颁证,让曾经沉睡的资产“醒”了过来。截至目前,大场镇已成功盘活闲置宅基地4.6万平方米,为发展腾挪出宝贵的空间,12个精心引进的文旅项目在此落地生根,焕发勃勃生机。前河小院将多处老宅匠心改造为特色民宿,不仅留住了乡愁韵味,更成为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的新引擎。当前,“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在稳步推进,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等创新机制也提上日程,一幅以产权活化为核心的乡村蝶变画卷正徐徐展开。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映照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从“扯皮丈量”到“无人机航拍”,从“来回奔波”到“炕头办证”,大场镇用创新的智慧与为民的赤诚,为乡村振兴夯筑了最坚实的地基。这小小的红本本里,装着农民安身立命的安心,更装着乡村奔向广阔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正成为激活大场热土、绘就振兴蓝图的强劲密码。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