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牛配资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19日电 题:穿越“音乐丝路”:箜篌少女大学圆梦
新华社记者贺小童、顾煜、宿传义
夏日傍晚,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小城且末传来袅袅琴音。18岁的维吾尔族姑娘阿依迪娜·亚森结束了一天的箜篌练习后,便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机查询今年沈阳音乐学院箜篌专业的录取结果。
“爸爸妈妈,我被录取了!”看到录取结果的那一刻速牛配资,作为近年来且末县唯一一名申请箜篌专业的学生,阿依迪娜喜极而泣,与父母和妹妹紧紧相拥。“妈妈是最支持我的人。”听到这句话,阿依迪娜的母亲阿依古力·吐尔孙同样湿了眼眶。
箜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其外形酷似竖琴,高大华美。唐代诗人李贺曾在《李凭箜篌引》中用“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描绘了箜篌的美妙音色。
“我第一次听箜篌的声音,就被深深吸引。”阿依迪娜说,“小时候只在博物馆见过古代的木竖箜篌,如今每一次弹奏,都仿佛在触摸古老的灵魂。”
且末县博物馆讲解员阿孜古力·吐尔孙介绍,且末县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1996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出土3件箜篌。考古学者结合墓葬年代和碳十四年代测定初步推测,其中2件箜篌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世纪,另1件则不会晚于西汉。且末因此被称为“箜篌故里”。
“历史上,箜篌作为宫廷乐器一度失传。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音乐界、乐器界的前辈们开始研发仿制箜篌,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使其重新登上舞台。”且末县首批箜篌“种子教师”梁璞介绍,现代箜篌在形制、弹奏方法等方面都异于古代箜篌。
据了解,2016年且末县建立新疆首个箜篌公益教学及师资培训基地,并实施箜篌“种子教师”和“箜篌娃娃”项目,一批批中小学音乐教师和在校学生不断学习箜篌演奏。据了解,截至今年,且末县所有乡镇的中小学都有箜篌社团,且末县培育“箜篌娃娃”达200余人。
近年来,在且末学习箜篌蔚然成风,可进入大学学习箜篌专业,阿依迪娜却是第一人。“有箜篌专业的音乐学院本就在少数,大部分学校每年最多只招几人。”梁璞说,能够坚持箜篌专业之路,需要很大的毅力。
阿依迪娜10岁便开始学习箜篌。“要说不苦,那是假的。”阿依迪娜低头看向自己一次次被琴弦磨破又愈合的指腹坦言。“最难的是选择专业的时候”,起初,阿依迪娜坚定选择这个相对冷门的乐器专业,并不被周围人理解。
“我特别支持女儿奔赴音乐梦想。”身为音乐老师的阿依古力·吐尔孙选择在女儿人生的十字路口为她保驾护航。她说,希望女儿可以将箜篌技艺传承下去,将箜篌文化带到全世界。
“箜篌带我走出沙漠,走到北京、杭州、上海等大城市速牛配资,也让我看到了更大的舞台。”每每谈起箜篌为自己带来的“幸运”,阿依迪娜都颇感自豪。“我也希望向更多人讲述家乡‘箜篌故里’的千年文化。”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